當前位置:365書包網>仙俠小說>葬宋> 第182頁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82頁 (1 / 2)

雖然並沒有太多的交情,但是也知道他是大宋皇朝宗室之人,現在突然道了這裡,姜明的第一個念頭就是難道崖山海戰已經提前了?簡直有些不敢再想下去,面色凝重起來。

但是在大庭廣眾之下,怎麼也不能問這樣敏感的問題。只得按捺著心裡的慌亂,強自微笑著將趙若梓一行人引導到大宋臺灣府政院內。在大廳內,將閒雜人等都暫時撤離後,才敢問出來。

趙若梓並不認識陳宜中和呂師夔等人,他只是宗室身份,並無官職在身,只是在崖山行朝面見過楊太后,被賜予&ldo;忠義之士&rdo;之號。他也不是長子,沒有繼承中山郡公爵位的希望,而宗室中人不得參加科舉。所以一直在外遊歷,不曾見過朝廷大員。

但是見到姜明這麼凝重的神情,還是收斂了一下作為皇族的傲氣,老老實實的將內陸近期內發生的情況對大家講了一遍。

崖山之戰並沒有提前,姜明的心有重新落回了原處,但是從各種跡象上看,對於大宋崖山行朝的危機不但沒有減弱,而是大大的增加了。

首先,行朝依然是受到包圍的狀態,阿里海牙在雷州,李恆徹底佔領了廣州,沒有陸地上滋擾的顧慮。張弘範積極在麗江浦附近籌建水軍。從各種打探的結果,都是張弘範正在將水軍漸漸的前移,目前井澳已經聚集約有五百餘艘戰船,但是幸虧上次姜明奇襲麗江浦,將大船燒毀帶走近七成,一時間元軍倒是無船可用,只能再近岸遊弋,不能遠航。這個也是張弘範沒有命令水軍再往前進的原因。也是趙若梓能夠繞過元軍堵截,到達澎湖的主要原因。

而姜明和他的奇襲軍隊。在各種傳言中,都不約而同的有一個結果,就是力竭與敵同歸於盡。而傷敵數目各不相同。偶爾有傳言說姜明敗走,或者是功成身退,但是始終是由於沒有訊息而人質疑,甚至連行朝在內。對外宣揚&ldo;奉旨欽差,領太子太保銜,代天子判廣州,主掌廣東軍政大權,大宋國師姜明。親率義勇萬餘,奇襲敵寇水軍,力竭玉碎。&rdo;甚至文天祥還作《悼國師》一詩:&ldo;氣戰萬人將,獨在天一隅。向使國不滅,功業競何如?&rdo;來悼念姜明。

但是,就在悼念姜明和敵軍壓境的時候,行朝突然起了分歧,據後來分析,可能是由於少了姜明制衡的原因,文天祥和張世傑的矛盾激化起來,首先是崖山附近集聚各地勤王之士日益增多,對於糧餉分割雙方起了重大的爭論,再則前來勤王的人中,有仰慕文天祥風采而來,有佩服張世傑的忠勇而至的,雖然抱著同樣為大宋盡忠的思想,但是不可避免的發生派別之爭。

特別是這些人不是訓練有素的將士,他們中間有的是飽讀詩書的文人名士,有的是原來落草為寇的強梁。有從海外歸來的遊子義士,甚至不排除有的人是元朝派出的說客細作。這些人沒有軍紀的約束,心中的縫隙一天天加深,漸漸文天祥和張世傑也被牽涉進去,有的時間忍住心中的不快,為投靠自己的人說話辯解。

終於有一天矛盾激化了起來。變成了朝堂之爭。經過幾次不歡而散之後,在陸秀夫的調解下,不知道怎麼回事,文天祥竟然離開行朝,在北江沿岸一帶駐紮,作為衛戍行朝的第一個關口,重點在佛山、中山附近防止張弘範的陸上力量。

而張弘範的前鋒,也就是由其弟弟統帥的軍馬,已經離開惠州,過東莞。和文天祥的大軍隔粵江對峙,目前雙方都在等待時機。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由楊太后做主,丞相陸秀夫擬旨。發出&ldo;國難詔&rdo;,號召大宋皇家宗室子弟暫避海外。以儲存趙氏血脈。

趙若梓道:&ldo;不但是我們兄弟二人分別避於安南、日本,還有很多宗室子弟暫避暹羅、蒲甘、吳哥和婆羅多等地,甚至連西域、大食等都有宗室子弟的去處。非我等不願為國效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