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84章 同歸 (1 / 2)

第二日早朝之上,皇帝下旨曰:科舉之士,須南北兼取。既複閱之事無法判度北士之才,便由朕親自策問,拔擢北地才俊取仕,擬錄入北士二十六人為本次科舉夏榜。

旨意一出,北地官員自然是歡呼雀躍,而李信等人卻有些心中惶然。皇帝雖對朝野熱議科舉主考官和勘察司郎營私舞弊、排擠北方學子之事一直未下定論,但今日下旨御筆親選北士,已是擺明了對勘察司郎複閱試卷的結果不滿意。李信明白此時他一動不如一靜,萬不可在此刻言多必失。再者此時比他們這些勘察司郎還要心焦的只怕是蘇長青那班主考官,斷不會袖手旁觀。

果然,聖旨剛落,便有大臣出列言道:“陛下,歷代科舉貴在一個公平之道,惟以才德取仕,實不該有地域之分。若是開了一科分榜的先例,只怕科舉之事成了孩童分餅的兒戲。”不少南地臣子紛紛附和。

皇帝絕然道:“南方憑藉長江天塹,安逸富足已逾百年。而北地曾長年戰亂,田地荒廢,百姓流離失所,讀書學文之事自然無有餘力。爾等方才說公平,那北地子民百年的血淚又該去向何人討公道?再者,北地舉子雖不善詩詞歌賦,但深知百姓疾苦,針砭務實之人尚不是沒有,若只因文藻平實便無法為國效力,朝堂豈非失了國之棟樑。”

皇帝一語定論,旁人也不敢再出言反駁。只是沒想到,皇帝接著又頒下一道旨意,命禮部在北地各州縣興辦義學,由三省六部和翰林院官員親赴北地各州縣任提學督辦此事,並從朝中民間選派當世名儒,在義學為北方學子授課,以興教化,方可有教無類,安民興邦。

在殿上站著的蘇長青等人,方才覺得不對勁。蘇長青背上更是冷汗直冒,皇帝這一招可謂是釜底抽薪,可又刁鑽至極到令任何人都挑不出毛病來。

因南興北亂多年,每年科舉入朝為官之人,十之八九皆是出身南地。年頭久了,朝政大權自然多由南方臣子把持。而蘇長青主掌禮部和科舉多年,又是深孚眾望的翰林大學士,饒是他再想避嫌,也自然而然成了這群南儒的領袖,他的利益早已與朝中的“南派”臣子糾纏在一處,脫不開扯不斷了。再加上李信等勘察司郎按照他暗中的會意,復卷之後依舊秉公沒有錄用北士上榜,實在有違皇帝的初衷。這在皇帝眼中分明就是明目張膽地結黨營私了,已是犯了歷代帝王都無法容忍的大忌。

方才的聖旨,皇帝明面上是為了在北地興學,實際則是藉著興辦義學的由頭,將朝中的南方重臣驅逐出都城,遠離朝堂中樞機要之地。再提拔北地舉子為官,將朝堂原本由南人把持的局面一舉破得四分五裂,從此兩派並立,相互制衡,獨尊皇權。

只是不知如此精妙奸滑的計謀是哪個北地官員為皇帝想出來的,蘇長青暗中朝著大殿上北方同僚的身影一個個掃過去,卻看不出絲毫的頭緒。

——

計謀的策劃之人柳暮江此時人還在值房裡,他已是連夜擬招忙了一宿,原本也想有意避開蘇長青,未等早朝結束,便獨自從夜直的角門出宮去了。

他已是一天一夜未閤眼,加之昨夜經歷了一場兇險至極的面聖,此時已是疲累不堪,在長長的宮道上走得極慢,終於走到了宮門外的橫街上。他眯著眼看了看高高的日頭,此時已是暖意融融的暮春時節,卻依舊覺得遍體寒涼。

現在早已過了點卯的時候,橫街之上除了侍衛外,人影寥寥,愈加顯得比往日空曠安靜。柳暮江寂寥的身影被拉得斜長,映在冰冷的金磚之上。正如無論昔日還是眼下,無論腳下之路多麼艱難險惡,他始終是一人獨行,無人陪伴,無人安慰,唯有孤影隨行。

不過這一切他早已習慣了,也許此番他便終於大仇得報,能夠告慰父親在天之靈,實現他隱忍數年的夙願。只是然後呢?他會藉機成為陛下倚重的能臣,靠著才華橫溢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