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82章 進言 (1 / 2)

柳暮江在帝王陰沉的凝視下,身如修竹,目若流光,朗聲說道:“北地學子學藝不精,錯不在科考主事官。而是錯在北地百年戰亂,民不聊生,百姓安身立命都是難題,如何顧得上讀書教化之事?自然是學問不興,人才凋零。即便在我大燕立國後,北疆夷狄依然狼子野心,蠢蠢欲動,時常劫掠邊塞,令邊民苦不堪言。大燕立國之初定都金陵,每每都是遠水救不了近火。先帝為此曾想要遷都北方,卻招致南方群臣反對。

就在先帝舉棋不定之際,當時還是儲君的陛下曾進言道,若是坐視夷狄猖獗,北疆動盪,大燕遲早會盡失北地民心,再次分崩離析。與其到時國土淪喪,龜縮一隅,還不如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遷都北地,蕩平夷狄,換我大燕一個海清河晏的太平盛世。

陛下當時這一番鏗鏘之語說得朝堂眾臣羞愧不已,也使先帝下定決心,終於遷都薊州。從此有兩代帝王震懾北疆,又有能征善戰的兵將征討夷狄,我朝很快平定邊塞,屈指一算已有五年之久了。這期間北方的民生雖逐漸好轉,但也只是勉強溫飽,還遠不比南方富足,平民百姓大多供不起孩子讀書。再者治學之事實非一朝一夕可成,我朝大儒和聞名百年的書院多在南方,北地即缺名師又少義學,北方學子想要成才自然是難上加難。”

這番話說的鞭辟入裡,合情合理,的確是國士之言。更何況柳暮江提起了當年遷都之事,勾起皇帝深遠的記憶。

皇帝的神色平靜下來,陷入了對往昔的追憶:“是呀,先帝遷都之時朕才十六歲,一晃這麼多年過去了。我大燕雖蕩平北狄,給了北地百姓安穩的日子,可還遠遠不夠。興學施才需要時日,可只怕朕和如今的朝堂都等不得了。”

皇帝話裡的深意柳暮江心中清楚,如今南方臣子勢大,朝廷政事多被精於理學的南儒把持。陛下為杜絕一家獨大,急於提拔北方舉子入仕,制衡朝堂利益,否則只怕如今這群南方官宦就是下一個架空皇權的朋黨。

柳暮江站在大殿中央,長身玉立,眉目粲然,面色堅毅猶如朝堂柱石一般:“臣明白陛下對社稷的苦心,只是科舉選仕,除了看重文采外,還應兼顧南北士人的優長。南人雖善文詞,而北人厚重,歷年科舉北人僅得什一(十分之一),非天下之公道。不如自此番科場取士,以十分論,南士取六分,北士四分。如今春榜已出四十人皆為南人,不如就由陛下親自策問,再御筆欽點北方舉子二十六人,錄為夏榜,如此瞬息便可得朝堂平穩,安撫民心。”

皇帝顯然是來了興致,點頭稱讚:“此計甚妙。”

柳暮江卻搖搖頭:“陛下,南北分榜只能解朝堂燃眉之急,若想長治久安,還需在北地大力興建義學,再委派德高望重的名儒親自治學,如此一來,不出五載,就算是在胡漢雜居之地,亦可聞聖人教化,到時陛下又何愁北地人才不興。如此必得南北繁榮,天下俱興。”

皇帝臉上已是陰霾盡掃,笑道:“柳卿所言甚合朕意,你這就將南北分榜之事擬旨呈上來,再將北地興學之事擬個章程。朕明日早朝便要明發詔諭,為北人欽開夏榜。”

——

待柳暮江退下後,皇帝看著案頭的奏摺再次陷入了沉思,此時已過了三更天,商議了半宿國事,覺得有些口渴,便命蔡延上茶,可話音已落,卻不聞迴響。

皇帝心中詫異,便向身旁的蔡延看去,只見他微垂著頭,有些魂不守舍,眼圈還紅紅的。

皇帝咳嗽了一聲,終於驚醒了蔡延,他自覺失態,忙跪地請罪:“陛下,臣御前失儀,死罪。”

皇帝疲憊地嘆了口氣:“起來吧,論死罪還輪不到你一個小小侍中,快上杯熱熱的釅茶來。”

蔡延忙躬身去辦,不多會兒便呈上一杯熱茶。

皇帝端起茶杯抿了一口:“這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