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365書包網>仙俠小說>葬宋> 第422頁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422頁 (1 / 2)

在他們的眼裡,估計不完全是大宋的利益,可能在現在的形式下,大宋的勝利已經是必然了,問題的關鍵就在於,這個功勳到底是該誰得到。

由於以前的連年戰爭,使大宋的軍事力量一度達到了頂峰,現在朝堂之上,很多由積軍功而問政事的武人是越來越多,武人的勢力也算是達到了頂峰,至少百餘年來沒有出現過這樣的情況。因此不能不引起一班政事堂老夫子的擔憂。

不過陸秀夫和鄧光薦、謝仿得等人,也不完全是死讀書的哪一類人,因為在景炎年間能堅持不投元而留下的人,不但都是一些極為有骨氣、氣節的人,而且還都算是有些頭腦,不會莽撞的去做一些爭執了。

他們也在不斷的總結,這個。也是軍、政雙方暫時能相安無事的原因之一。

把從高宗皇帝定臨安為陪都之。後所發生的重大軍事行動都排列了出來。他們發現一個驚人的相識之處,就是大宋對武人真的有些太苛刻了,在皇帝的身邊,基本沒有武將的存在,而在外地的武將也大都收到文官的節制,導致了主將不知道軍事,知軍事者做不了主的局面。才讓大宋節節敗退。

更有武人剛立功勳,遂被言官。彈劾。但是這是太祖立下的國策,是誰也不敢質疑太祖重文輕武、以文制武的基本國策,因為這樣的策略從根本上杜絕了五代時期的藩鎮割據,尾大不掉的局面。

雖然他們也覺得確實存在矯枉過正的情形,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精兵歸于禁軍,地方上兵力空虛,地方官事權不集中。而朝廷諸宦,都是文官出身,其本身的侷限性更使其認為口不言兵便是國家的大福。

從太祖開始朝廷就對武將有著天生的疑忌心,遠。的時候比如狄青,雖然宋仁宗極為信任,但難當文彥博、歐陽修一班文職重臣的攻擊,結果憂懼而死。近在眼前的有幾十年前的餘階也是同樣的下場,否則大宋不會落個如此下場。

換一個角度看的話,對於孟珙的利用,朝廷幾乎。是完全信任的情況下,無論是滅金之戰,還是連續多年的抵抗蒙古大軍,都取得顯著的成效。

在那麼多的大。小事實面前,幾個人在以前的時間內保持了相對的沉默,在心裡承受能力允許的情況下,預設了軍事堂的發展,可是在他們的眼中,軍事堂只是樞密院又重新的換了一個名字而已,不過一個名字的差異,卻導致了軍權被牢牢的把握在以文天祥為表面,而侯強和凌震為首的武人手裡。

特別是哪個侯強,據有人說,只是一個疍民的出身,不知道從哪裡又重新購買的戶籍從軍的。疍民算是什麼,只能說是危難之秋,姜明沒有兵源之時的隨機應變而已。他們都不相信,真的能靠這些疍民保衛大宋的江山。

沒有他們的治國之論,沒有他們的治國理念,江山怎麼能全部指望這些泥腿子呢?恐怕這些人當中,會寫自己名字的人都很少,更不要提什麼吟詩作畫了。

關於以上的話題,是他們在一起聚會議事的時候,經常提出來的話題,在福州行朝和剛剛遷移到南京城作為行都的時候,他們說,只是由於自己的不得志而聊以發洩一番。用於發洩自己飽讀詩書卻是報國無門的怨恨。

但是身為飽學之士,也是有自知之明的,知道打仗的時候還是要靠武將在前線廝殺,所以一般的情況之下,不去多說什麼,但是隨著江南的穩定,由於治理地方的需要,文人的重要性愈加的顯現出來,這種發洩隨著自己的勞苦功高也漸漸的變成了一種輕視。

武夫、畢竟是武夫而已,但是這些武夫畢竟是有功於國家,他們只能用合理的辦法解除他們的兵權,像是姜明一樣。但是總不能讓楊太后認一隊義女同時嫁出去吧,那樣不但皇家的顏面無存,而且很容易的就給別人找到藉口。

這些武夫可都是頭腦簡單而又衝動的人物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