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365書包網>仙俠小說>葬宋> 第411頁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411頁 (1 / 2)

第一百四十九章 十年(十三)

忽必烈滅宋的同時,算是也打破了宋朝沉積多年的缺憾。由於趙匡胤出身軍人黃袍加身,因此從他開始重文輕武,對將官調動頻繁造成兵不識將將不識兵。所以,當國家危難時少有將才,就是有也不被信任,往往屈死,最後陪著殉葬的是文人士大夫。姜明回顧歷史,所有強大的帝國都是文武並重。沒有強大的實力,只有像欽徽二帝一樣客死他鄉了。

元朝對於江南之地的侵佔,造成了在某種程度上的江南行朝吏治一度空前清明,而陸秀夫雖然最近幾年來熱衷於收回朝廷軍權,但是不可否認的就是對於陸秀夫的執政能力還是可以肯定的。這個當初在他鬱鬱不得志的時候,李庭芝還對其十分的推崇中就可以看出來。由陸秀夫的思想轉變可以看出,宋朝計程車大夫已經慢慢的有武力的趨向。不過是在陸秀夫身上表達的更加明顯一些罷了。

陸秀夫出生於楚州鹽城,後居江南京口。相傳陸秀夫在村塾就讀的時候,塾師十分讚賞他:&ldo;這百餘蒙童之中,獨有秀夫為非凡兒&rdo;。

憂國憂民的陸秀夫在少年時期就很同情社會底層的勞動人民,他曾寫過一首詩:&l;歲月未可盡,朝昏屢不眠。山前多古木,床上多殘編。放犢飲溪水,助僧耕禾田。寺門舊斷掃,分食愧農賢&l;。一般清官好官都能夠體察民情,大抵是以前就瞭解普通勞動人民的疾苦。

宋理宗寶佑四年,他與文天祥為同科進士,後入鎮守淮南的制置使李庭芝幕下。陸秀夫忠貞不二的品性在當李庭芝幕僚的時候就體現出來了,德祐元年,元朝大舉攻南,兩淮地區情況危急,這時候貪生怕死之輩都出來了,也不管李庭芝是如何的動員,一個個都捲鋪蓋走人了。而此時陸秀夫卻表現出忠貞之士願同患難的寶貴品質,寧死不逃!同樣也是忠於朝廷的李庭芝就把他推薦給朝廷。

在元軍逼近臨安時,陸秀夫。有遇到和他在制置使李庭芝幕下一樣的情形,堂堂大宋文武百官,一個個惶惶不可終日。左丞相留夢炎,第一個棄官外逃,於是乎其他官員競相效仿!更可笑的是竟然有官員懼怕落下臨陣拖逃的罵名,就去串通監察機關,乞請御史藉故上疏彈劫,以求罷官.但又恐朝廷開恩挽留,往往未等奏章批覆,就已逃出京師。

這時的陸秀夫忠心耿耿、竭盡全。力試圖力挽狂瀾。臨安淪陷後陸秀夫,陳宜中等人在溫州江心寺擁立益王為天下兵馬都元帥,廣王為副元帥,其間被元朝俘虜的太皇太后,派人來迎接二王回臨安降元,陸秀夫等人拒絕了太皇太后的要求,帶二王出海來到福州。

福州行朝建立。陸秀夫任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每當他參與朝會,都儼然正笏立,如治朝,有時他還潸然淚下,用朝衣拭淚,衣服都沾滿了淚水,左右大臣看了沒有不悲痛的。在此政權建立之初,臣僚之間尚能同心協力,但是很快就發生矛盾。外戚楊亮節以國舅自傲,居中秉權,張世傑與陳宜中意見不合;文天祥也因與陳宜中意見不合,被排擠出朝廷;蘇劉義受壓制,鬱鬱不得志;而陸秀夫更是有志難伸,處處受到陳宜中和張世傑的排擠。而文天祥則直接被被排擠出朝廷。

憑當時情形陸秀夫知道大宋會一步一步走向滅。亡,至於什麼時候滅亡,只是時間問題,但是忠君報國,一片丹心,但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只要一一絲機會能讓大宋中興,縱使螳螂擋車也無悔。

端宗病死的時候,很多官兵認為大宋氣數已盡,都。做好了跑路的準備,這時又是陸秀夫挺身而出,他說:&ldo;度宗皇帝一子尚在,將焉置之?古人有以一旅一成中興者,今百官有司皆具,士卒數萬,天若未欲絕宋,此豈不可為國邪?&rdo;可謂曉之以情,動之以理,這樣一來軍心也由此穩定,陸秀夫和大將軍張世傑擁立粵王趙昺為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