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365書包網>仙俠小說>葬宋> 第246頁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246頁 (1 / 2)

否則現在人手會寬鬆的很多,姜明是這樣想的。

至於像是蒲壽庚的安置還有文天祥的追封問題,可能只有這些書生才會在這個當口提出來,當做一件重要的事情來討論。他們不會難道以為大宋現在已經算是復國完畢了吧。

不知不覺,任由諸位大臣在朝堂上討論了一上午,不要說姜明有些不耐,就連楊太后抱著小皇帝趙昺,在御座上也是呵欠連天,但是由於是新年的第一天朝會,不得不參加,不能失卻了君臣禮儀。所以一直在堅持著。

姜明轉眼看看小皇帝趙昺已經是左顧右盼的,當看到自己時,竟然露出一副想哭的模樣,連忙對他做了一個鬼臉,然後擺擺手,示意楊太后和小皇帝在耐心一會。

隨即,就大步走上前來,昂聲問道:&ldo;諸位大人,晚輩乃是後學末進,本來不能和諸位大人共商國事,但是承蒙皇上和太后抬愛,能立於朝堂之上。方才一直在耐心的聆聽大人們的教誨。但是晚輩有些建言,不知道當說否?&rdo;

朝堂上暫時熄住了熙熙攘攘之聲,由陸秀夫牽頭回道:&ldo;國師有什麼話不妨直言,大家可以商議一下。&rdo;

當下,姜明就將自己剛才心裡所想,委婉的說了出來,並言道,自己建議先考慮穩固臺灣防線和崖山大將軍的安危,而蒲氏一族的安排和文大人的追封之事,不妨先擱置一下,待到以後再議。

原因有兩個,第一是在泉州還要仰仗蒲氏提供內陸情況,蒲氏一族,由於經商的原因,情報來源頗為快捷和準確。比如說這次的元廷水軍南下,就是蒲氏率先知道的。現在對於蒲氏,只能安撫,不能問罪。

第二,文大人生死未卜,現在追封,有些倉促了點,就拿當初行朝追封他姜明一樣,到最後姜明的出現,確實引起了一些不必要的尷尬,還不如遣人去南洋一帶,尋覓的準確的訊息,再做打算也不遲。

對於姜明的提議,本來朝堂上就正在爭論不休,有著兩種看法,其中不乏有何姜明同樣見解之人,見到姜明如此表態,不由的心裡大喜,還道是自己獲得國師的支援,一時間士氣大振,連番贊同之下,頓時讓反對者暫時無話可說。

但是對於姜明前往營救張世傑一說,卻是再陸秀夫的帶頭之下,呼聲頗為一致,大家都一致建議由國師統兵前去救援。至少也要顯示出很強戰鬥力的赤紅軍前去支援大將軍,這樣才能顯示出國家對於大將軍的重視。

意思就不得而知了,姜明卻是心裡連聲冷笑,昨天焰火結束後,陳宜中連夜去見他,說的果然是不錯。

陳宜中言道,由於皇帝對姜明的親暱,已經引起了一些大臣們的戒心,在大宋,有兵權的官員一直是備受戒備,這個是太祖皇帝傳下來的規矩。斷言道,朝會之上,諸位大臣肯定要想方設法將姜明調出臺灣,不讓其在行朝形成勢力,也為諸位大臣順利接掌臺灣留出時間。請他小心一點。

既然有陳宜中這個官場油條事先提醒,姜明自然是有所準備,本來還是想著後世的民主,看來,至少現在不行。

陳宜中建議,模仿大將軍的做法,牢牢的控制著軍隊,然後打壓朝堂上的各方勢力,爭取還是大權獨攬比較好一些,否則任由這些士大夫按照祖訓或者是書中的治國之道執行下去,再好的局面也會變成頹勢。

姜明冷眼觀察今天官員們的所作所為,什麼蒲氏的安置,什麼文天祥的追封,都是拿來作為藉口的擋箭牌,真實的目的就是,要麼他姜明遠離臺灣,要麼就是將其的嫡系調出臺灣,不要妨礙他們文人治國。

當下也不說破,因為說破了也沒有用,這些士大夫會找出更加光明堂皇的理由來推諉。笑了一聲,揚聲問道:&ldo;諸位大人都是飽學之士,最好的防守是什麼?不知道各位知道嗎?&rdo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