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365書包網>仙俠小說>葬宋> 第287頁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287頁 (1 / 2)

據斥候報告,說是黃去疾在華安一線駐防,而被遷移走的百姓,皆被安置在龍巖於華安之間,並且受到了很大的禮遇。元軍不但分發給他們一些勞作工具,而且還供應糧食和財物,說是要補償其在漳州的損失。

除了這件事情之外,就沒有了任何動靜,中間,蒲壽庚親自來到澎湖面見姜明,說是為了泉州防務,請求調撥一些火器給他,看來蒲師文回去的沒有少誇獎炮船的威力。但是現在主要裝備都是以赤紅軍為主,姜明那裡捨得。

但是海都東徵在即,所有的情報還要依賴於蒲氏的商隊渠道,只得勉強從別的炮船上撤下了百餘門飛雷炮給他們。但是至於火藥包,卻是卻是藉口產量少、成本高。只是有限的提供了一些。

久經商場的蒲壽庚那裡不明白姜明心裡所想,一聽說成本高,馬上說願意出錢購買。明白真實產量的姜明,心裡當然樂意,但還是沉吟了片刻。心道,蒲壽庚願意花錢購買是一件好事,但是時至今日,重要的已經不是錢財的問題了,縱有再多的金銀財物,又能如何呢?一年尋思著該讓蒲壽庚用什麼東西來置換,一邊假做為難之色,說是馬上命人核實成本和產量,可以適當的考慮。

見到姜明承諾,蒲壽庚也不著急,現在他們雖說表面是同殿稱臣,但是兩個人都有各自的勢力凌駕於朝廷之上,卻又巧妙的在一起合作,暫時不會有太大的衝突,何況,姜明和鴻兒的事情已經是天下皆知,就算是義女,其也被打上了蒲氏的烙印,更何況還要他蒲壽庚為他來牽線海都,對忽必烈構成威脅呢?

出於對宋室做過的一些事情的顧忌,蒲壽庚自己也要依賴於姜明來為其溝通皇室,以使能夠名正言順的樹立旗幟,否則,就憑藉朝中的那些老夫子,恐怕是寧死也不願意承認蒲氏是大宋皇朝的一分子的。

當下也沒有爭執,就帶著姜明調撥給他的物資回到了泉州,而姜明綜合四處發回來的資訊,仔細琢磨著元軍下一步該怎麼行動,到底是發生了什麼事情,讓張弘範止步不前的同時,對於四處的危機視而不見呢?

他不知道,其實駐紮在龍巖的張弘範,也是有苦難言。

奏報於二月底就發往大都,現在已經是三月中旬了,連一點音訊也沒有得到,雖說是路途遙遠,而水路又被宋軍控制,所以皇帝的批示會晚一些到達,但是在大都的親人要是得到訊息,也會利用各種渠道給自己透露一些訊息啊。

但是張弘範感到自己彷彿和大都失去了聯絡一般,心中那個坎坷不安的焦躁情緒,一直都沒有得到緩解,劉俊也從廣州被帶了過來,但是姜明的出現,始終是朝廷上層的事情,對於一直隸屬於張世傑部下的他來說,知道的還是太少了。

不過算是知道了姜明的許多往事,諸如突然的出現,還有獻計十字門一戰。但是至於這個國師去了廣州之後的事情,就不太清楚了,由於張世傑對於姜明的忌諱,在人前很少提及,而劉俊在當時蘇劉義、陳寶和張達等諸將光芒的掩蓋下,並不算是張世傑的心腹。所以知道的並不多,再往下就是在崖山的相遇,和姜明有去廣州,至於皇上隨他一起出海的事情,雖然劉俊知道,卻不知道他們所說的臺灣在那裡,應該就是琉球一帶吧。

得知這個訊息的張弘範,借著稟報敵情的理由,又寫了一份奏摺,命人快馬送往大都,然後下令黃去疾暫時放棄漳州,守在那裡也沒有什麼意義,還要時刻防備宋軍從海上發出的攻擊。而且在漳州附近已經或不得任何的糧草補給,只能靠南下運過去。所消耗的不是一個小數目。

從各種跡象上看,宋軍在海上憑藉火器佔有了絕大的優勢,那麼在沒有探明敵情之前,還是儘量的把防線收回到內陸比較好一些,至少,沒有聽說宋軍的步卒在大範圍的攻擊各地,不但是漳州,就連惠州、廣州等地張弘範也做好了隨時撤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