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365書包網>仙俠小說>葬宋> 第329頁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329頁 (1 / 2)

除了鑄造屬於自己的制式&ldo;宋刀&rdo;外,鑑於現在能大批次的冶煉精鋼,姜明又打起了諸葛連弩的主意。

而他心裡想的諸葛連弩可不是早就失傳了的那個元戎弩,一次能發射十支箭,火力很強,但是體積、重量偏大,單兵無法使用,主要用來防守城池和營塞的元戎弩。

而是後世經過開發改造後的手弩。姜明沒有回到宋朝之前,家裡就有兩具,弩內鋼針可以打出五十餘米之外、而且可以連發。沒有事情的時候,經常將其拆卸分解成一堆零件進行擦拭。所以對其的構造十分的瞭解。

當下讓張鶴找些碳條和紙張來。又找了木匠尺子,勾勾劃劃,依照記憶畫了一張連環弩機之圖,他本是理科出身,畫這樣的圖當然不在話下。然後把零件一一畫出,尺寸卻只能按照當時的尺寸標了,因為他也沒有任何東西做為參照。

交與張鶴後,道:&ldo;這個是我依據諸葛連弩所設計,但是卻可以單手發射,一次可以連發十支左右,五十步內,可透重鎧。至於尺寸方面你是行家,可自行琢磨,不過要留下存檔以備後用。材料用的鋼材,這幾天煉製的鋼材就可以勝任。可命人照樣集中趕製了,回頭我專組弩兵,遇敵時輪番射擊。蒙古弓馬再嫻熟,恐怕也快不過此物。&rdo;

張鶴身為此中行家,那裡看不到這裡的妙處,見姜明將圖紙遞給自己,忙站起恭敬的雙手接過。小心的放進懷裡。

除了制式的&ldo;宋刀&rdo;和連環手弩之外。剩下最讓姜明操心的就是關於火炮的製造。現在鋼材若是能大量的生產,倒是一個製造火炮的機會,因為在飛雷炮累積的經驗之下。製作火炮的條件日趨成熟。

如果再不糾正,真的就像張鶴所造的紅衣大炮一般,以噸位取勝,那麼就有失正統了。精鋼的產生,至少可以使火炮提升一個臺階。然後循著發展下去,相信以眾人的智慧,一定可以達成目標的。

現在和張鶴一起研究的就是如何將發射藥和火藥包結合在一起,做成制式的炸彈問題,就是在所說的開花彈。就是利用彈丸爆炸後產生的破片和衝擊波來殺傷或爆破的彈藥,也就是姜明在後世軍事中常說的榴彈、榴散彈。

而由於姜明的到來,正巧又在電影的靈感中複製了所謂的飛雷炮,使大宋的火器事業少走了很多彎路。飛雷炮所裝填發射藥的劑量和火藥包在飛行過程中所用的引信長度,都有了相當的經驗積累。

不過就福州的上次的試演,還是不盡人意。首先就是估計不足,在元軍頭頂炸開的不少,要不就是落到地上滾了半天才爆炸。萬一不爆炸了,被對方撿了過去,那麼也不利於保密。所以,只是象徵性的開了幾炮就停了下來。

這種所謂的開花彈非常難操作而且危險。跟姜明想像中的&ldo;開花彈&rdo;根本就是兩回事,首先,張鶴所造的紅衣大炮基本上還是一個飛雷炮的擴大版,用發射藥鋪底,然後裝由鐵殼製成的炮彈。這樣容易被外來因素幹擾。所謂的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可能是最恰當的比喻了。

這樣的發射方法也是非常危險的,點燃發射藥產生的火焰從炮彈跟炮管的間隙竄到炮彈前方,極容易引燃暴露出來的藥捻,導致提前爆炸甚至炸膛。

而姜明所想的火炮,要求打得遠、安全性好、爆開的時機也準確,是專門對付騎兵、步卒的。

關於發射藥和炸彈的結合是沒有什麼問題的。時間引信的結構最後經過試驗,用的是是一段中空,兩端開口的竹管,內裝一種燃燒速度很穩定的慢燃火藥。

木管上標有刻度,使用時炮手先估算一下發射距離,將射擊距離和炮彈種類對應的飛行時間編成手冊,需要是查處所需再按引信上的旋鈕調整引爆時間,同時在引信的相應位置打個孔,最後塞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