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942頁 (1 / 2)

第826章 視察初見

「哐哐嗆,哐哐嗆……」

三岔鄉牽牛花養牛基地的門前大路一路向西,舞龍舞獅的隊伍又開始行動了。看熱鬧的也是人山人海,不時還有人傳來聲聲叫好聲。

這兩年別的地方隨著打工的人出去的太多,許多以前在農村鄉鎮流行的東西都沒人折騰了。就比如舞龍舞獅這些,逐漸的都快從街頭巷尾消失了。

消失的原因也都清楚,總之時代在發展,發展過程中,肯定有些東西會逐漸失去——那句話怎麼說的,想要得到某些東西,就必須失去某些東西。

還好在三岔河鄉,目前還保留著這些傳統節目。

因為出去打工的人少,而且出去打工的除了混的特別好的,回來一打聽家裡比自己掙得錢都多,也牛不起來。

剛開始打工時候的情況其實大家都清楚,出去一個月大幾百千把塊就是好的,在外邊省吃儉用就為了回家過來能多帶回來點,腰桿直一點。

有些年輕人回來了出門就打車,一開口大城市如何如何,牛的不行。實際上他在那裡就是個工廠螺絲釘,一個月能有一個週末出去溜達一圈就不錯了,就那還是坐著公交車都不敢下車,啥都不敢買,回來弄一身假冒名牌,還吹的好像自己在那裡過的是什麼富貴生活一樣……

三岔河鄉的經濟好了,人們的收入除了養牛,還有蔬菜大棚,養蚯蚓種蘑菇等等。原本最差最偏遠的像黃土崗堆子窪那地方,就是田大富他們那,現在也成了好地方——因為這裡田地多。

貧瘠的田地,現在倒是成了寶,種了牧草養牛,還能賣草給養牛場。而且地方大,不怕浪費,養蚯蚓也行。這裡地形不好,都是坡地,平整的地方田地不多,所以連大棚都不弄,直接挖坑養蚯蚓,天冷了給上面蓋稻草……

粗放型的養殖肯定不如精細化的,但是架不住投資成本小,收入算下來也不少——其實就沒什麼投資,鄉里人力氣不值錢,挖個坑而已。不管怎麼說,這都比種地強,而且報備了退耕還草之後,土地種了草就不用交公糧,收入全是自己的。

當年那個跟著燕飛去買牛不敢說話的田大富,現在作為黃土窪年輕的村支書,帶領全村人種草養蚯蚓,小村子紅紅火火的。而且現在看形勢還要越來越紅火下去,自然全村上下齊心協力跟著新支書,一起奔赴幸福生活。

原本最窮的村子都能有盼頭,整個鄉裡的情況可見一斑。

生活好了,那麼原本的這些東西丟不丟?能不丟就不丟唄!

不但這些傳統沒丟,反而有更多人願意弄這些——在家總歸是比外邊打工的空閒時間多不是?閒著不弄點事兒,都天天吃飽等餓嗎?

而且弄這也有個好處,時不時的能上個電視。總有些沒新聞素材的記者在節日的時候跑到村裡,然後採訪一下村民弄出個民俗節目出來,於是村裡連豁牙老太太也能撈到個上電視的機會,美不美?

雖然就是個縣電視臺,偶爾才能在市臺上露個臉,但是對於農村人來說,上電視啊,那還不美滋滋的,上一次都夠吹幾年牛。

然後,這所有的一切,帶來的最直觀的變化是什麼呢?

省環保廳的於副廳長坐在車裡,剛過了養牛場西邊崗上的村子,就皺起了眉頭:「他們鄉裡這麼搞?這不是勞民傷財嗎?要是咱們環保下鄉都這樣的話,那還不如不下鄉了……」

不怪連領導都看不下去了,這裡地勢高,下邊是一個大坡。從這裡就可以看見,一路上這舞獅舞龍的不斷,還有些看熱鬧的在路兩邊夾道歡迎他們,不知情的說一句勞民傷財都是輕的,沒說他們搞形式主義糊弄人就不錯了。

陪同的一位萬城市局裡的人趕緊解釋:「於廳長,三岔河鄉它就是這個樣。他們這裡外出打工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