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365書包網>仙俠小說>北宋穿越指南> 第701章 【兄長,你想做中國人嗎?】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701章 【兄長,你想做中國人嗎?】 (1 / 3)

張叔夜也升官了,從山東調回中央,擔任知樞密院事。

在今年的軍改當中,大元帥府與樞密院正式合併。

樞密使:朱銘。

樞密副使:張鏜。

知樞密院事:張叔夜。

同知樞密院事:王稟、王淵。

簽署樞密院事:楊惟忠、楊志。

楊志雖然調回京城,戰功和資歷都足夠,但他處理案牘工作夠嗆,必須跟著前輩們多學習歷練。

張廣道和李寶都在前線,他們如果回京的話,樞密院排名肯定靠前。

而張叔夜,若非在大明新朝資歷不足,他直接做樞密使都是夠格的。

此人做過地方主官和佐官,做過三省官、通事官和六部官,還擔任過邊疆太守,提舉過六路弓箭手。既在山東剿過匪,又跟金兵交手過,就連防備西夏的西安州城都是他建的。

可以說,張叔夜熟悉從中央到地方,從民政到軍事的各個環節。

而楊志這樣的純粹武將,其實更適合在樞密院十二房任職。

比如樞密院北面房,現在專管山西、河北軍務。又如樞密院河西房,現在專管陝西軍務。這些辦事房的主官,相當於全面掌控一個戰區的中樞重臣。

另有樞密院教閱房,負責全國兵馬的徵召訓練,兼管全國的漕軍、驛站和遞鋪。

張叔夜進樞密院之後,提出的第一個建議,就是把折彥質調去高麗,統管駐高麗的兩支明軍,擔任李成和趙立的直屬上司。

理由很簡單,李成和趙立二人有私仇,長期在山東做一把手的張叔夜最清楚。

而折彥質跟他們兩個都認識,還有族妹嫁給太子做側妃,足以壓制緩和兩人之間的矛盾。

這種事情,朱銘還真沒有想到,很快肯定了張叔夜的提議。

於是乎,折彥質成為大明駐高麗的最高軍事長官,帶著妻兒興沖沖坐船前往平壤。

見到許亢宗,一番寒暄問候,折彥質問道:“敢問許相公,此間詳情如何?”

許亢宗詳細講述道:“從這裡到鴨綠江,最大的城市有三座,分別為平壤、安州、保州。平壤和安州被金兵洗劫一空,餓殍遍地,無人賑濟。他們也曾揭竿而起,但沒有兵甲,被高麗朝廷擊敗後,多逃入山中為匪,靠挖草根啃樹皮度日。”

“而保州及江東六城,一半以上百姓是渤海族。這些渤海族軍民,被金兵給帶去遼東,充實遼東那邊的人口。”

“平壤、安州、保州都適合耕種,經此一役人丁稀少。”

“我已上疏獻策,經略高麗的第一步,是調幾萬石糧過來,救濟倖存的平壤、保州百姓。”

“第二步,分兵屯駐安州,救濟倖存的安州百姓。估計分兵過去之時,安州百姓已餓死六七成。”

“第三步,把三地駐軍的家屬,遷徙過來分給土地。都是肥沃土地,按人口來分田,每人至少三十畝以上。軍銜越高,家屬分地就越多。四口之家,一百二十畝起步,連小兵也能做地主。”

“第四步,招納山東移民,只要願意過來,落戶就每人十五畝地。”

“如此四步,可保證三城周邊有十萬漢人,並且全都擁有肥沃土地可耕。”

“當然也要安撫本地大族,確認劃分那些大族的土地,再給他們一些經商的特權。”

“另外就是收服小民之心,這裡的小民多無姓氏。若無姓氏,即無土地,只能做佃戶、農奴和幫傭。”

“朝廷可用陛下、皇后、太子妃的姓氏,賜予這些無姓小民,再隨便給他們一畝半畝地。本地小民必然踴躍落籍,從此自認為大明子民。因為離開大明,他們的姓氏和土地就都沒了。”

別說現在的高麗王朝,就連後來的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