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365書包網>遊戲競技>煮酒論道> 第4部分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4部分 (1 / 4)

失去了道德。

老子接著還強調說,“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意思是說,當社會用禮教約束而提倡仁義時,那忠信幾乎就蕩然無存了,禮成為社會道德出現混亂的禍首。

在老子寫下《道德經》的時候,儒學還並不興盛。但這裡老子神奇地預見了未來中國社會中被儒學禮教所毒害帶來的災難。當老子坐在滿是竹簡的“國家圖書館”中,想明白這一切時,他會不會知道,中國人要走過多少彎路,經歷多少苦難才真正地能體味到這句話的深刻含義?

禮義本來是維護和鞏固道德的,但是在中國的歷史上,卻時時異化成一種戕害道德的工具,在所謂的“忠孝節義”的遮羞簾幕下,多少更無恥,更殘酷,更虛偽的勾當卻假仁義之名。法國羅蘭夫人那句“自由、自由;多少罪惡假汝之名以行”,這裡換為“仁義道德,多少罪惡假汝之名以行”。滿口仁義道德的人往往卻更兇惡可怕。

莊子在《胠篋》一篇中說:為之鬥斛以量之,則並與鬥斛而竊之;為之權衡以稱之,則並與權衡而竊之;為之符璽以信之,則並與符璽而竊;為之仁義以矯之,則並與仁義而竊之。意思是說:製造鬥斛來量,卻連鬥斛也一併被盜走,製造權衡(秤)來量,卻連權衡也一併被盜走,製作符璽來當信物,卻連符璽也一併偷走,使用仁義來矯正人們的行為,卻連仁義也一起被偷走了。

這些“大偷”偷走了仁義後,於是加以改造,結果仁義就變成了這個樣子:何以知其然邪?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則是非竊仁義聖知邪?故逐於大盜,揭諸侯,竊仁義並鬥斛權衡符璽之利者,雖有軒冕之賞弗能勸,斧鉞之威弗能禁。這裡解釋一下:莊子說怎麼知道是這樣的結果(仁義被偷走變質)呢?那些偷個衣帶鉤的小賊都被砍頭處死,但竊國大盜們卻冠冕堂皇地當上人人敬畏的諸侯,諸侯家也就有了“仁義”啦,這不是連“仁義聖智”一塊都偷走了嗎?正是因為事實對於盜竊仁義的人有這樣大的吸引力,所以就算有高官賞賜,高薪養廉也阻擋不了這種誘惑,用斧鋮的刑法,死刑的威懾也無法禁止,

“禪讓”本來是上古的傳說中,將天子之位授於賢者的制度與方法。堯、舜、禹之間帝位的相互替代,就是“禪讓”。透過“禪讓”將權力和平地轉授於賢能者手中,這應該是一件光榮而正確的好事。但後世的“禪讓”卻名為“禪讓”,實際上刀斧相逼,甚至鮮血滿地,伏屍遍野,像曹家代漢、司馬家又代曹,無不是受禪者氣勢洶洶而禪讓者戰戰兢兢。當年的漢獻帝、魏元帝雖然委屈,但畢竟還是平安善終。而後世的廢帝們就沒有這樣的好命了,大都是活不了多半年就被幹掉了事。梁陳之際,陳武帝陳霸先“受禪”於梁敬帝蕭方智,沒有多久就把蕭方智悄悄弄死。年只十六歲。東魏皇帝元善見被迫將帝位禪讓於高洋。一年零七個月後,元善見就被灌了一壺鴆酒,被毒死,時年二十八歲。北周小皇帝宇文闡將帝位“禪讓”給自己的外公楊堅。但老外公楊堅也絲毫沒有手軟,不久就殺了年僅八歲的外孫宇文闡。翻翻歷史,像董卓這樣的人都可以說自己有“德”而被“禪讓”,這“禪讓”兩字沒法不讓人覺得已經是味道極惡。

三、真正的高風大德--上德不德(2)

民間俗語說:“百善孝為先”,而看一看二十四孝圖,像“郭巨埋兒”這樣的故事,又哪裡還有人性在內,活埋一個鮮活可愛的孩童這樣令人髮指的行為居然被蒙上了百善之先的潔白麵紗,那這樣的“孝”善又何在?

魯迅先生評道:“郭巨的兒子……抱在他母親的臂膊上,高高興興地笑著;他的父親卻正在掘窟窿,要將他埋掉了。說明雲,‘漢郭巨家貧,有子三歲,母嘗減食與之。巨謂妻曰,貧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但是劉向《孝子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