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365書包網>歷史軍事>1635改變世界> 第70章 登萊(2)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70章 登萊(2) (1 / 3)

翌日,離開了高密縣之後,陳昊又帶隊繞遠路前往膠萊運河巡視,膠萊運河是世界上第一條大型連海運河,全長一百餘公里,開鑿於元至元代1280年左右,歷經三年開鑿成此河。

因當時建設急於求成,導致運河建成之後河窄水淺,行船困難,後來明朝嘉靖年間也試圖重新疏浚這條運河,但還是未能徹底整治,一直到明後期,明帝國風雨交加國力逐漸衰弱之後,這條運河也就徹底荒廢了,搞得現在連排水量幾十噸的船隻都沒法順利透過運河。

定海人佔據了登萊二府之後,也徵集了大批民夫不斷疏浚運河試圖恢復這條運河的交通能力,不說通行大噸位的軍艦,至少百來噸的沙船總得走的過去吧?而且這條一百多公里長的運河也註定會是登萊二府與大陸政權的分界線,定海人想要徹底把山東半島變成了一座島嶼,依靠自身的絕對制海權永久性的控制這一片領土。

徐望祖剛率軍北上的時候,就是沿著膠萊運河行軍,沿途不斷徵集民夫修繕渡口碼頭,恢復道路交通等基建設施,重點在膠萊運河沿線規劃各類兵站軍營碉堡等防禦設施,以防備未來明政府軍的反撲。

徐望祖對於明帝國還是有一股天然的恐懼感,畢竟泱泱大明二百餘載的威勢不是一天兩天就能消失掉的,徐望祖認為短期內對登萊總督區威脅最大的還是明軍進攻,所以現在想要玩命的修防線抵擋,這也是他最開始向陳昊請命出擊時給出的規劃。

直到五月初明朝內陸起義軍重燃烽火之後,陳昊叫停了防線修築,讓徐望祖把主要精力投入戰後的地方經濟生產恢復之中,沒必要現在就急著修築防線浪費寶貴的資源,都1639年了,這個關頭明帝國已經不存在收復登萊二府的希望了,甚至連再次擊敗農民軍都將會是妄想。

陳昊一行人抵達登萊運河沿岸之後,再次看到了令人揪心的一幕,運河東岸全都是定海大兵以及大批被收編的明朝潰兵軍戶,他們東岸構築了森嚴的巡邏體系。

而西岸則是密密麻麻一望無盡的難民營和逃難民眾,兩邊人隔河相望,在很多淤積水淺之處甚至還有大批民眾不顧一切的想要越過運河進入東岸境內。

但是東邊岸上的定海大兵以及收編僕從軍則是毫不猶豫的開槍射箭將這些試圖跨過運河的難民射殺,無情的阻攔他們想要繼續東進避難的行為。

這種行為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在五月前運河兩岸都還是暢通的,駐守沿岸計程車兵們沒有接到阻攔難民入境的命令,都是放任而為之,一直到徐望祖感覺不對勁了,才連忙下令運河東岸計程車兵們戒嚴,不允許任何一個難民越過運河進入登萊二府境內。

因為徐望祖發現境內的難民似乎就是完全收攏不完的無底洞,無論收攏安置多少,很快又有一批批新的人冒出來嗷嗷待哺,定海人哪有可能無限制的收容難民?財政根本負擔不了,只能開始阻攔了,否則剛剛穩定的秩序很快又會被源源不斷的難民衝的稀碎,又變成無序狀態。

五月之前難民越過運河的數量不過每天幾百人而已,誰都沒在意,可時間進入五月之後,這個數量就開始暴增了,誰都沒辦法忽視了,各地剛剛建立的鄉鎮機構趕緊上報,縣府一級接到報告也沒法子想,只能請示徐望祖,徐望祖軍人出身,一向雷厲風行,管不好那就一刀切,誰都別想過來了,封河禁渡,擅自越境者殺無赦。

但這樣殘酷的辦法依然還是無法阻攔更多的難民匯聚西岸,因為中原大地根本活不下去了,農民起義軍重新燃起了戰火,張獻忠在谷城重新起兵反明,老張再度起兵的同時,羅汝才、馬守應也再度起兵響應,並與張獻忠在谷城會合。而已經被朝廷擊潰,躲在商雒山中的李自成也趁機重整旗鼓,再度從湖北鄖、均地區進入河南,一時間,農民起義的烽火,再度在中原大地上熊熊燃起。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